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廖慧兰:兴之所至,开金石

2017-02-24 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


  《兴之所至》  

2017年2月24日,《兴之所致——廖慧兰艺术作品展》于广州广东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艺术家、教育家廖慧兰从艺三十多年的首次个展,艺术家曾创作星海园的冼星海像,黄遵宪先生纪念像,以及爱国侨领、致公党创始人司徒美堂先生雕像等。展览展出了50余件雕塑和近百件手稿、素描、版画等纸本作品。以下为“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开始招生,廖慧兰正是第三届的学生之一。其幼年受广东本土左派艺术的启蒙,六十年代学生时期受到来自全国的艺术精英如黄新波、胡一川、赖少其、廖冰兄、王肇民、徐坚白、陈秀娥、黎林、刘其敏、赵瑞樁等倡导的新中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开放后得以走出国门接触西方古典及现当代的艺术,获得开阔眼界、溯源追流的机会,进一步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在她的作品中,有源于中国传统白描画种极为简约的线描,有版画高度概括的黑与白,有石版画课中练就的敢于用油墨棒横扫直擦的气势,亦见西洋画法素描调子的优美。

 

▲ 源自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官网


▲ 1989年,创作《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陈树人胸像》雕像,关山月(右一)、廖慧兰(右二)及陈树人家人合影


▲ 上世纪80年代,辅导附中学生创作


▲ 廖慧兰80年代的工作照


而事实上,在一开始,廖慧兰的艺术语言并不是雕塑,而是就读于版画专业。在本次展览开幕式上,廖慧兰对自己从版画专业转投雕塑创作进行了总结解释:因为兴趣才改行,因为热爱才坚持,因为坚持,才获得机遇和快乐。有趣的是,本次展览正是以“兴之所至”为题,一方面,表达了进入古稀之年的艺术家对于艺术仍保有极大激情的创作状态,同时观者也可以通过展览展出的数量众多的作品,感受到这位艺术家和教育家持之以恒地潜心勤奋、勇于创新的艺术生涯及心路历程。

 

▲ 中国致公党创始人司徒美堂先生,88cm×79cm×58cm,铜,2007年,现立于北京中国致公党中央办公大楼


▲ 展览现场


深情,又充满力量,是每个人在观看廖慧兰的艺术作品后的第一感受。俗语讲,见字如面,廖慧兰其人同样如此。虽然已是白发高龄,但讲话时仍然中气十足,更不用提和她的好友,著名歌唱家罗天婵一起唱和《打起手鼓唱起歌》时的饱满状态。这种力量感在作品中,则是以富有丈夫气概,大方伟岸,明快爽朗著称。


▲ 开幕式上,艺术家廖慧兰与歌唱家罗天婵


▲ 展览开幕式


这位多年选择与泥巴尘灰、青铜白石为伍的艺术家,如今年近八旬但却仍以充沛的精力塑捏敲打,继续创作。至今已完成的大型雕塑已经超过五十多座。尤其是她的女性头像作品,刚健质朴,展现了廖慧兰作为客家籍女艺术家,对女性之美的独特解读和追求。


▲ 展览现场


廖慧兰和她的作品身上,女性之美不仅是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阳刚美,同样,也有一种“柔肠似水”的深情美。开幕式上,著名老雕塑家潘鹤来到现场,两者相见,廖慧兰握住潘鹤的手,久久说不出话,眼睛里也淌出了泪水。而在稍后的发言中,这位长者,这位前辈艺术家,也多次因哽咽中断发言,但她没有忘记的,是对自己的师朋好友,亲人,以及与她一起工作的打石师傅的感谢。这种对人本的关怀,甚至可以被认为贯穿于其创作脉络中——事实上,其早期素描作业就常常被列为示范作业,而这也为她在日后雕塑肖像造型技巧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开幕式现场,中间白色衣服为艺术家廖慧兰,红色衣服为雕塑家潘鹤


▲ 展览现场


的确,从创作题材脉络上来看,廖慧兰的艺术创作与新中国美术的大潮流重叠、并行。而事实上,对于这一代的大部分艺术家来说,主动投入或被动选择,个人的趣味与主流审美意识所产生的对话,都是无法回避的。那么,如何在这种“命题作文”下,创作、实现自己的风格与感受,则是区别艺术家水平与格局的重要因素。而在廖慧兰的这些作品中,不仅富有时代性,更有一种沁人心脾的质朴健康的美,女艺术家独有的敏锐视角和温情关怀赋予了作品中的女性一种超越时代的“共性”之美。


▲ 展览现场


廖慧兰认为,每个艺术家的审美观不同,她一直喜欢端庄、朴实、大方的女性形象,对一切纤弱或矫揉造作的媚态,都比较抗拒。在这些作品的背后,也往往蕴含着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她坚持不懈的人物肖像写生所积累的丰富的人物形象及故事,总是自然而然地从她富有温度的作品中穿透出来。美院版画系学习的背景,使得她对于雕塑艺术的叙事、构图、形式、结构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造型风格。对所塑造对象内在世界的洞察与想像,对不同人物的表现手法以及取舍提炼,文学性的描述方式和造型艺术的视觉手段两种语言彼此交织,令其作品纯厚稳健、韵味深邃、大气恢弘。


▲ 展览现场



艺术家简介 



▲ 艺术家廖慧兰


廖慧兰,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56年至1960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960年至1965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曾在广东幻灯制片厂担任美术编辑。1979年至2002年在广州美术学院附中任教,兼任专业教研室主任,雕塑教授;退休后从事雕塑创作。



部分作品 


▲ 在希望的田野上,50cm×19cm×33cm,铜,1992年


▲ 瑶胞阿桂,47cm×23cm×26cm,铁,1983年


▲ 孙中山少年时代像,120cm×80cm×60cm,铜,1986年,现立于孙中山故居博物馆、台北国父纪念馆、新加波南洋孙中山纪念堂、中山市少年宫


▲ 梳妆中的渔家姑娘,75cm×50cm×45cm,铜,1991年


▲ 黄遵宪先生纪念像,60cm×75cm×40cm,汉白玉,1985年,梅州市博物馆收藏,现立于梅州市黄遵宪故居


▲ 叶剑英元帅像(合作),450cm×200cm×350cm,铜,1986年,现立于梅州市嘉应大学广场


▲ 艺术家林风眠,160cm×120cm×120c,铜,2011年,现立于梅州市“归读公园”


▲ 民俗学专家钟敬文纪念像,250cm×180cm×130cm,汉白玉,2005年,现立于海丰钟敬文公园


▲ 乡村放映员,局部


▲ 北伐英雄、抗日名将黄琪翔夫妇大型纪念碑,400cmx400cmx380cm,花岗岩    2014年,现立于梅县水车镇黄琪翔故居广场


▲ 梅州城市雕塑——过去·现在·未来,350cm×5000cm×120cm,花岗岩,2001年


▲ 梅州城市雕塑——过去·现在·未来,局部


▲ 带手作业,78.6cm×54.4cm,纸本炭笔,1997年


▲ 三画水乡三同户——高大,44.6cm×30.5cm,纸本炭笔,1983年


▲ 水乡姑娘,45.7cm×31cm,纸本炭笔,1983年


▲ 黄河纤夫,29.6cm×20.3cm,纸本水墨,1990年


▲ 黄河上游船夫,29.6cm×20.3cm,纸本水墨,1990年


▲ 夜静,30.8cm×36cm,水印套色版画,1962年


▲ 香蕉熟了,43cm×41cm,水印套色木刻版画,1984年,1986年入选出国艺术展览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兴之所至——廖慧兰艺术作品展

艺术家:廖慧兰

展览时间:2017.2.24-3.19

展览地点:广州广东美术馆




(凤凰艺术 广州报道 责编/dbk)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何翔宇同名个展


▲ 可见与固定机位的声音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qinh@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